試釋伏羲廟匾額
宋進喜
六、文明肇啟
“文明肇啟”匾懸先天殿內(nèi)神龕上方,為清朝嘉慶年間時任秦州知州的王賜均題書。
匾額上款注明題寫匾額的時間是“嘉慶乙壬秋月”。“嘉慶”是皇帝的年號,限定下面的農(nóng)歷干支紀年的區(qū)間是在嘉慶年間;“乙壬”是農(nóng)歷干支紀年,明顯有誤;秋月指農(nóng)歷的七、八、九月。
為什么說“乙壬”之刻明顯有誤呢?這是因為農(nóng)歷屬于一種陰陽歷,這種歷法相傳始于夏代,所以稱為夏歷。夏歷的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耙摇焙汀叭伞倍际翘旄桑耙胰伞奔仁莾商旄山M合,不是天干、地支相配紀年,所以是錯誤的。嘉慶十年(1805年)為農(nóng)歷乙丑年,而王賜均在嘉慶二年到十二年(1797——1807年)期間任秦州知州(據(jù)《直隸秦州知州王公重修伏羲廟碑記》,見《天水通史·先秦卷》355頁),故斷定“乙壬”為“乙丑”之誤。當然,發(fā)生這一錯誤肯定不是王賜均題寫錯了,而一定是當年刻制此匾的木匠師傅誤認誤刻了。
匾的下款注明題寫者官職和姓名。書刻:州牧王賜均題并書!爸菽痢笔乔宕鷮χ莸膭e稱。傳說舜時置天下為十二州,設立州牧,一稱州伯,牧在這里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各個州的行政長官。漢代州牧為州一級軍事行政長官,很有實權。清代雖然也用“州牧”習稱知州,但官階僅為正六品,而且一些地理位置重要的縣也紛紛改州!巴踬n均”為題書者姓名,其時任秦州知州。關于此人,我想有必要給讀者作一介紹。
王賜均(生卒年不詳),字桐封,一說字臺齋,舉人,陜西神木(今陜西省榆林縣)人。乾隆四十六年(即農(nóng)歷辛丑年,公元1781年)季冬選授甘肅鎮(zhèn)番縣(今民勤縣)知縣。乾隆六十年(1795),知靜寧州事。嘉慶二年到十二年(1797—1807年)任秦州知州。嘉慶十一年冬授寧夏府知府,十二年秋到任。后又任慶陽知府,在任有年(查慶陽史志,均無載,所以不能確定其任職時段),遂告歸。年81,卒。
《天水通史·明清民國卷》職官表記述王賜均任職概況曰:王賜均任秦州知州時,值州內(nèi)大饑,王即申文請賑,發(fā)錢數(shù)萬濟助貧者;主持重修伏羲廟、文昌宮及秦州東關等城垣,且多捐俸助建(王在秦州任上的政績,鄒曹純所撰《直隸秦州知州王公重修伏羲廟碑記》記載最詳,此不贅述)。道光《神木縣志》記載:“(王賜均任秦州知州時,正)當河州逆回之變,(他)督帥駐秦,委辦糧臺無缺誤。賜均為人剛直,而惠待桑梓……捐廉銀倡建興文書院”。
王賜均重教興學之舉亦散見于他任過職的其他地方方志!舵(zhèn)番縣志》記載:“蘇山書院(今民勤縣北街小學)乃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邑令王賜均暨邑士庶捐置”,并由王賜均撰寫了《建置蘇山書院碑記》,詳細記述了書院創(chuàng)建意圖、經(jīng)費來源、地址選定、建筑規(guī)模、開院總旨及對后世展望等內(nèi)容!鹅o寧縣志》也記載:王賜均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知靜寧州事。翌年,以七百余金買地數(shù)百畝,在衙署東側建“亦樂園”,并廣集英才,親自授課。隨后,更名“亦樂書院”,又捐資干緡以助書院日常經(jīng)費。(靜寧)一時士子云集,文風大振。民感其德,于書院東側建“王公祠”。
最后,我們再回頭探討“文明肇啟”的含義!拔拿鳌币辉~看似明了,但要下個定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定義冗長,有的簡明,但都有些晦澀。如: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淀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shù)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再比如:文明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文明”的含義,我們不妨采取逆向比較的思維方式來把握。文明和野蠻是相對的。文明區(qū)別于野蠻的要素主要有:文字、禮儀、城市以及一些學者提出的青銅器。伏羲畫八卦、創(chuàng)文字、造網(wǎng)罟、作歷法、開嫁娶、定姓氏、制琴瑟、嘗百草、立九部,讓人類走出了原始混沌的野蠻時代,具有了文明時代開始萌芽的一些要素特征。《賁》卦《彖》曰:“剛柔相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币虼, 八卦是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文化史上偉大的創(chuàng)舉,它來自于長期生產(chǎn)生活的實踐,完成于肇始文明的伏羲。
“文明肇啟”短句中的“肇”和“啟”字意相同,應該都是“開始、初始”的意思。那么,匾額正文“文明肇啟”就可釋為:伏羲是人文始祖,是人類開始步入文明時代的領路人和奠基人!拔拿髡貑ⅰ必椅模菍Ψ司薮髿v史貢獻的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