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汗水點滴情
——楊河鄉(xiāng)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真情感人

“同志,大熱的天,您到我家來歇歇,吃塊西瓜降降暑。”聽似簡單的一句話,不僅表現(xiàn)出楊河鄉(xiāng)群眾對駐村幫扶干部深切的問候,也展示了黨群、干群關系的和諧。
今年6月份以來,省、市、縣、鄉(xiāng)41名駐村幫扶干部入駐楊河鄉(xiāng)9個貧困村,用信念和汗水演繹出一幕幕動人故事,把溫暖送到了每一個貧困群眾的心坎里。
只有對群眾付出真心,群眾才會對你付出真情
陳海是省廣播電視總臺派駐楊河鄉(xiāng)現(xiàn)頭村的幫扶工作隊隊長。白天,他總是穿著運動鞋,拿著一支筆,揣著一本交心談心記錄,串門子,拉家常;晚上,他認真學習國家和省市縣各類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為的是更詳細的給群眾宣傳精準脫貧政策,把幫扶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他關注基層,關注民生,對藥材種植大戶、養(yǎng)殖專業(yè)戶以及老黨員、貧困戶、低保戶、留守兒童等進行重點走訪,了解群眾生產生活,常常向群眾噓寒問暖,并注重交流,用自己的人生閱歷總結出多種溝通形式,加強與群眾之間的情感交流。一組村民牟淑珍患有嚴重的肢體殘疾,沒有勞動力,生活極為貧困,陳海走進他的家中,看見破舊木屋和簡陋的屋內設備,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積極聯(lián)系相關部門為牟淑珍辦理了殘疾證,使其享受國家有關殘疾人的優(yōu)惠政策,并送上慰問金300元,牟淑珍非常感動地說:“我家條件簡陋,領導不嫌棄能來我家,已經感覺很幸福了,我每個月領低保,現(xiàn)在還給我送上了生活費,真是太感謝駐村幫扶工作隊了!”“駐村幫扶,如果只坐在辦公室接待來訪群眾,而不主動深入村寨,了解群眾需最迫切的需要,那工作只能做到皮毛而見不到實效,只能住在村里而住不進群眾心里! 陳海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經過一番努力,曾在群眾心中只是一塊牌子的“干群連心室”,如今變成了黨和群眾血肉相連的心臟,無論走到哪,提起駐村干部,群眾都贊不絕口。
我把群眾當家人 群眾把我當親人
在夏莊村,有一個熟悉的身影,每天都為群眾的瑣事而行走在田間地頭,他就是省廣播電視總臺派駐夏莊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董志強。他從不抱怨苦和叫累,而是笑呵呵的說道:“鞋底的泥土有多厚,與群眾的感情就有多厚!彼晃窇洲r村最基層工作的繁雜,認真做好精準扶貧臺賬、交心談心和民情日記,并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制作進村入戶調查卡,詳細記錄村民家中情況,他用行動表明“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并非是一句口號。在一次走訪中,他來到夏莊一組村民陳軍的家中。陳軍是一個50歲的中年人,妻子是精神病患者,母親雙目失明,他本是一個能挑負家庭重擔的頂梁柱,卻因換有胸膜炎而喪失勞動力。農村基層的群眾生活本來不算寬裕,陳軍妻子的病對這個特殊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董志強聽聞這個家庭不幸的事后,徹夜難眠,希望找個法子幫助陳軍走出困境。于是,他積極向單位反映情況,把爭取到的500元幫扶金費交給陳軍。在很多人看來,他已經做得很好,但他卻眉頭深鎖展不開笑容,隨后又拿出自己的200生活費交給陳軍,哽咽的說道:“錢不多,但也是我的一點心意,希望你不要放棄生活,打理好家庭,我們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幫助你! 陳軍感動得滿眼淚花:“好同志啊,多虧有你們,我才感覺到這個世界還有一點安慰和溫暖,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恩惠!”同時,董志強還利用在省城當記者人際關系廣泛的優(yōu)勢,組織夏莊村貧困戶家中的20多名勞力,到蘭州的一些民營企業(yè)務工,即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又開闊了貧困戶的眼界,學到了一技之長。
駐村工作是彰顯人生價值的大舞臺
蘆河村是楊河鄉(xiāng)比較偏遠的一個山村,這里的駐村干部是一位名叫王永珍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他并未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而感到苦惱,王永珍說:“駐村是人生一次寶貴的經歷,也是展示人生價值的平臺,我一定會盡自己的力量扎實開展幫扶工作,讓困難的群眾感受到國家的關心關懷。”他深刻理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制勝法寶,并始終牢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句至理名言,經常入村串戶與群眾拉家常,了解群眾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難。三組李一保家因火災導致房屋受損,他第一時間趕往現(xiàn)場了解詳情,做好安撫工作,并在本單位組織募捐活動,第一時間將募集到的近2000元愛心款送到李一保家中。村委會主任李海元說:“王永珍的駐村干部工作很認真,領導們也很關心村里面的建設,每逢節(jié)假日還積極走訪困難黨員、群眾,給他們送去慰問金和物資,村民深受感動”。
這3位駐村干部的故事,只是楊河鄉(xiāng)駐村幫扶工作的一個縮影。楊河鄉(xiāng)41位駐村幫扶干部用誠心和愛心,傳遞正能量,促進干群心連心,讓楊河鄉(xiāng)處處是美景,處處顯真情,增強全鄉(xiāng)與全縣同步脫貧,與全省全國同步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