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勃
一次次走進伏羲廟,看著蒼勁的古柏直插云空,蔚藍的天空被枝葉分割成一塊塊圖案,先天殿、太極殿不算很高,卻莫名有一種巍峨與雄偉、渾厚與莊重。靜立在伏羲廟,我的思緒恬靜得像一個匍匐的嬰兒,聆聽來自地心的聲音。伏羲廟有著“中華第一廟”之譽,其古老建筑如流動在時光里的一陣清風,輕輕拂過游人,讓人們在心靈的洗禮中,安享午后那縷暖陽。
卦臺山來過不止一次,一步步緩緩拾級而上,這段不算漫長、不算高峻的路,在此刻顯得格外悠遠巍峨。穿越數(shù)千年的歷史煙云,卦臺山——這座用陰陽,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用乾坤坎離巽震艮兌演繹天地變化、萬物輪回、陰陽交替的靈山圣境,它所開創(chuàng)和象征的是一個時代亙古的輝煌。
邁著拜謁和探尋的腳步一次次來到古風臺,有好多次,我竟不覺陷入一種恍惚——自己仿佛變成了一只風中的小鳥,正圍繞著古風臺盤旋。我不知道華胥是如何履大人之足感而有孕,也難以想象五只色彩斑斕的鳳凰曾以怎樣的飛鳴,迎接那個偉大生命的誕生。但我知道,正是眼前這片黃土,腳下這一黃土累積的高臺,如巨人攤開的手掌,托舉過中華始祖最早的身體。千年時光流轉,萬物在白云蒼狗間變了模樣,五鳳早已飛逝,只留下一段美麗的傳說;風臺靜了,讓風姓劃破時空,成為穿越亙古的故事,代代相傳。
歷史的云煙飄過千萬年的漫漫長路,伏羲廟、卦臺山、古風臺成為歲月的結晶,成為歷史留在天水大地最濃重的投影。每逢盛夏,當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滿懷赤誠之心匯聚天水,齊聚伏羲廟時,那一把把古箏像輕盈的鴿子,像來自古風臺的鳳凰,將伏羲的智慧與福澤撒播在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中。佇立廟前,望著絡繹不絕的朝圣者——或深深鞠躬,或虔誠叩首時,我總在思索:是怎樣的力量讓海內(nèi)外的中華兒女緊密相連?在這里,沒有地域之別,沒有言語之差,有的只是一顆心,唯有那顆認祖歸宗、尋根問祖的赤誠之心——每個人都是龍的傳人。
時光回溯至天地初開之時,在天水的蒼茫群山中,伏羲帶領我們的先民披荊斬棘,從蒙昧洪荒中開辟出一條通向文明的道路。
作為三皇之首,伏羲的偉大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幾乎涵蓋了上古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陰陽闡釋天地萬物、用對立統(tǒng)一推演宇宙變化,讓中國哲學自誕生就沐浴著神圣之光。伏羲被稱為始祖、羲皇、人宗,這些人世間最光輝的稱謂正是對他的禮贊,因為,他本身就是智慧與光明的化身。
從古風臺、卦臺山、伏羲廟,到神州大地的一個街巷村寨,“龍的傳人”這個身份將億萬中華兒女的血脈緊密相連。
羲皇故里天水,伏羲的智慧靈光從這里綿延四方,穿越千年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