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身世行蹤之謎
——兼談《李白“故里”在甘肅秦安》
□李子偉

李白人稱“詩仙”,他的詩飄逸雋永,氣勢豪邁,可以說是盛唐氣象的杰出代表。李白是一位曠古奇才,他的知名度在中國高之又高,李白其人,在唐代文學(xué)界,乃至自古至今的整個中國文學(xué)界,都是一種奇特的現(xiàn)象。他的身世、行跡都有許多費(fèi)解之處,本文就此作一簡略論析,以正視聽。

一、祖籍成紀(jì)
李白究竟是什么地方人,這本該不成什么問題,然而隨著時代的進(jìn)步,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文化的躥紅,拉名人入籍的事情時有發(fā)生。更何況像李白這樣名氣既大,身世又特殊的巨星級人物。
李白的族叔李陽冰《草堂集序》曰:“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jì)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蔽侯椩凇独詈擦旨颉分姓f:“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于綿!狈秱髡短谱笫斑z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jì)人!薄缎绿茣肪矶鸲端囄闹小だ畎讉鳌吩:“李白,字太白,興圣皇帝九世孫!边@一記載顯然是綜合李陽冰、魏顥和范傳正等人的記載而成文的。有關(guān)李白早年的事跡,李陽冰與范傳正的記載是最為可信的,因?yàn)槔铌柋鶠槔畎椎摹恫萏眉纷餍?是應(yīng)李白的請求而作的。有關(guān)李氏的經(jīng)歷,應(yīng)當(dāng)出自李白的口述。范傳正于憲宗元和年間至當(dāng)涂訪問李白遺跡,見到李白之子伯禽所保存的記載李家世系的手疏,在這一問題上,李、范二人的記載又是一致的,因此我們應(yīng)當(dāng)相信二人的記載。而且,李白本人在其詩文中也多次申明自己是隴西人,在《贈張相鎬二首》之二中說:“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云上!币?yàn)槔顝V的后裔有一支是居于隴西成紀(jì),后為唐代著名郡望中的隴西李氏。李唐王室也自稱系出隴西李氏,則說明李白與唐王室有同宗的關(guān)系。李白曾在同時的許多人面前自敘其族系與唐宗室同宗,也沒有任何人非難與懷疑。他在《寄上吳王三首》之一中說:“小子添枝葉,亦攀丹桂叢。”吳王李祗為太宗子恪之孫,故李白與之?dāng)⑼陉P(guān)系,自稱“枝葉”之后,吳王也沒有表示什么異議,說明認(rèn)可李白為同宗。
在古代,人們非常注重門第,重郡望也是重門第。據(jù)史籍記載,北魏在全國定四海望族時,漢李廣十八世孫、涼武昭王李暠之孫李寶家庭被定為首冠,足見成紀(jì)李氏后裔在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極其著盛。歷史上所說的隴西李氏,就是指李廣的后裔,以成紀(jì)為本貫、以隴西為郡望的李氏,所以,成紀(jì)李氏的后裔和稱為“隴西李氏”的后裔所指是相同的!杜f唐書·地理志》云:“成紀(jì),漢縣,屬天水郡!碧拼某杉o(jì)以今天的秦安縣為中心,所以,李白祖籍故里在秦安,是不成問題的。李白詩中自道:“學(xué)道三十春,自言羲皇人!薄扒屣L(fēng)北窗小,自謂羲皇人。”羲皇就是“三皇”之首的人文初祖伏羲,史載生于隴西成紀(jì),所以天水被稱為“羲皇故里”。至于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所言:“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咸秦,因官寓家!逼渲兴f的“金陵”,是指李暠在西涼所設(shè)的建康郡,地在隴山以西的酒泉與張掖之間。因李白是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此處言“本家金陵”是以其祖上建功立業(yè)之地為標(biāo)榜。稱金陵者,則是用了“建康”的別稱。
隴西李氏所宗其族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李廣,因?yàn)槔顝V是隴西成紀(jì)人,所以天水人世代紀(jì)念這位威震匈奴、功勛卓著的英雄,為其修建了衣冠冢。李廣墓位于天水市南郊文山腳下的石馬坪,蔣介石1945年還題寫了“漢將軍李廣之墓”;天水西關(guān)李家巷曾立有“漢飛將軍李廣故里”牌坊,并稱此巷為“飛將巷”。這亦有力地證明了李白故里在今甘肅天水,即天水市所管轄秦安的事實(shí)。
祖籍是一個人的根之所在,中國人非?粗。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和國民黨前代總統(tǒng)李宗仁在他們的自傳中,都明確寫了自己的祖籍在隴西。

二、生于碎葉
李白一家何以移居西域,范傳正說是“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新唐書》本傳上說“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李陽冰《草堂集序》則說“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边@與范《碑》上的說法一致。隋末大亂之時,李白先人是沿著絲綢之路遷徙到西邊去的!顿Y治通鑒》卷一九八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年)“丁丑,詔以‘隋末喪亂,邊民多為戎狄所掠,今鐵勒歸化,宜遣使詣燕然等州,與都督相知,訪求沒落之人,贖以貨財(cái),給糧遞還本貫。”玄奘于《大唐西域記》內(nèi)記載曾在碎葉附近見到不少內(nèi)地去的人。這些人物如何前去,情況可能多種多樣,李白的上第六代祖先當(dāng)在隋末大亂之時攜家西去碎葉的。
碎葉在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nèi),位于托克馬克城南八公里,約為東經(jīng)75°30′,北緯42°50′。其地的阿克·別希姆古城即是碎葉城故址所在。按武則天于天授元年(690年)曾敕兩京諸州各置大云寺一區(qū),藏《大云經(jīng)》。其時她正準(zhǔn)備代唐自立為周,《大云經(jīng)》內(nèi)有女主受命的內(nèi)容,故有各地建寺的命令。今知碎葉亦有大云寺,其地且已發(fā)掘出兩座佛寺的遺跡,及安西副都護(hù)杜懷寶造像題名,說明李白的祖輩在此生活時,直到李白降生,碎葉一直屬于唐王朝的疆域。
李白生于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的長安元年,即公元701年。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云:“臣伏見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贝吮碜饔诿C宗至德二年(757年),以此上推,可知李白應(yīng)當(dāng)生于武后大足元年,即長安元年(701年),此時下距中宗神龍?jiān)?705年),已有四年之久,說明李白在其父從西域攜至蜀中時,年已及五歲。這就是說,李白應(yīng)當(dāng)生于西域碎葉。碎葉是李白出生地,當(dāng)然是李白的第二故鄉(xiāng)。

三、長于江油
李白的六世祖于隋末西徙碎葉,到了他的父親時,于中宗神龍?jiān)?705年),帶著五歲的李白至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居住,F(xiàn)在的江油市內(nèi)有太白公園,距市區(qū)5公里的青蓮鎮(zhèn)有李白故居。李白少長于江油,江油自然該是李白的又一個故鄉(xiāng)了,但李白故居原名“隴西院”,不稱李白故居。江油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為紀(jì)念李白誕生1300周年而編寫的《走近李白》一書中說:“隴西院位于江油市青蓮鎮(zhèn)天寶山之麓,因?yàn)槔畎鬃婕]西而得名!笨芍]西院是李白在青蓮的故居。原來的隴西院毀于明末兵火,現(xiàn)在的隴西院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由此見出,歷史的真實(shí)只有一個,不是任人可以涂改的。
昌隆地廣人稀,離成都雖不遠(yuǎn),但交通不便,李白一家徙居此地,生活應(yīng)當(dāng)很穩(wěn)定。李白一家是同族中人一起遷徙此地的,這由李白排行十二的情況可以得知,說明堂房兄弟不少。
碎葉距昌隆路途遙遠(yuǎn),山水迢迢,李白一家是沿著什么路線進(jìn)入蜀中的,這一直是個謎案。按唐代的一般情況來說,西域來人大都沿著河西走廊東下,在長安、洛陽等地居留。有關(guān)史料記載,當(dāng)時居于長安的胡人數(shù)量極多,他們大都以經(jīng)商為主,而李白的父親李客,據(jù)說就是個大商人。按照常理,李白一家肯定同其他的胡人一樣,先從西域碎葉沿河西走廊絲綢之路東下,但他們卻沒有往長安去,而是折向南往蜀中去了。李客不直接?xùn)|去而折向南下,定居昌隆,當(dāng)有隱情存在;蛟S真像李陽冰《序》中說的“逃歸于蜀”,范傳正《碑》上說的“潛還廣漢”,“父客以逋其邑”。大概是因避仇、避事等復(fù)雜的原因,而選擇居住于較偏僻的昌隆吧。李白一家自西域遷居昌隆一事,在李白詩文中找不到一絲痕跡,后人只能憑常識猜測了。我以為,李客一家肯定是從陰平道進(jìn)入昌隆的。早在三國時期,由天水至武都陰平,就是一條行軍大道。這條道,即由現(xiàn)在的天水向南,過隴南西和、成縣至武都,再到文縣(陰平),從文縣到茂縣、平武,最后至昌隆。對道路的選擇,古代與現(xiàn)代驚人地相似,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三二說:“(茂州汶川縣)故桃關(guān),在縣南八十里,遠(yuǎn)通西域,公私經(jīng)過,惟此一路!睍x常璩《華陽國志》卷三《蜀志》曰:“汶山郡,……東接蜀郡,南接漢嘉,西接涼州酒泉,北接陰平!薄侗笔贰ね鹿葴唫鳌芬嘌园⒉蜃幽江Y“招集秦、涼亡業(yè)之人及羌戎雜類眾至五六百落,南通蜀、漢,北交涼州”。從許多史書中可以看出,漢魏以來,從天水到陰平,再向東南至昌隆,是一條大道,比之其它通道,此道距離較近,險阻較小,是商旅行客首選之途。李客一家西來入蜀,應(yīng)該是從此道進(jìn)入。
李白祖籍天水秦安,過天水時是將近五歲之孩童,對天水有無印象,不得而知。但在天水倒是流傳有一首李白的《南山寺》詩,詩曰:“自此風(fēng)塵遠(yuǎn),山高月夜寒。東泉澄沏底,西塔頂連天。佛座燈常燦,禪房香半燃。老僧三五眾,古柏幾千年!边@是一首詠天水南廓寺的詩,詩中之景完全符合實(shí)際,但詩的格調(diào)與李白詩相差甚遠(yuǎn),有人認(rèn)為是后人偽作,似有道理。研究再三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假如這首詩就是李白五歲時過秦州所作,豈不相匹?以李白神童之才,五歲作此詩當(dāng)是能夠的,而詩的表述也像一個孩子的口氣。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薄傲住敝畷巧願W的道教典籍,李白五歲即可誦讀,說明其開蒙甚早,而對句做詩是開蒙首功,焉能寫不出《南山寺》這樣的詩。而且,四、五歲早慧的孩子寫詩的事,在今人中亦不少見,郭沫若即在四歲時寫過一首很不錯的詩。還有一件事,也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詩圣杜甫流寓秦州時,寫過四首懷念李白的詩,杜甫一共寫過六首懷念李白的詩,其中四首就作于秦州,這是偶然的現(xiàn)象嗎?絕對不是。我認(rèn)為,杜甫因到了李白故里,觸景生情,自然更多地想到了李白其人;也可能見到了李白幼年時所寫的《南山寺》一詩,因而勾起了對李白的思念之情。杜甫在秦州恰恰也寫了一首詠南山寺的詩:“山頭南廓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俯仰悲身世,溪風(fēng)為颯然!眱墒自娊詾槲逖,押同一韻,所詠物事大體相同,這偶然嗎?
李白在蜀地生活了二十年左右,開元十二年(724年),在他24歲時,便離開四川,出三峽東下,開始了他大歡大悲的游歷人生。

四、酒隱安陸
李白自三峽東下,至江南,又北上揚(yáng)州,再到金陵,南下游歷了浙江一帶,最后從江南回到楚地時,錢財(cái)已經(jīng)蕩盡。他決定在安州安陸郡(今屬湖北)的壽山隱居,以待時機(jī)。
安州安陸郡屬淮南道,郡治在今湖北安陸縣,其地在武漢市之北偏西,此地就在古之云夢澤,頗富神奇色彩。李白在壽山隱居了一段時間后,就入贅曾在高宗時拜相的許圉師之府為婿。李白出身于由西域遷來的家庭之中,自然會受到突厥文化的影響。他入贅許家,自稱“許相公家見招”,心理上沒有什么障礙,可見在觀念上頗與當(dāng)時的其他文人不同。另有研究者認(rèn)為,李白不只性格上不拘禮法,長相也明顯帶有胡人的特征,其母親可能是突厥血統(tǒng)。李白的父親名客,據(jù)陳寅恪考證:“其父之所以名客者,殆由西域之人其名字不通于華夏,因以胡客呼之,遂取以為名,其實(shí)非自稱之本名也!边@一假設(shè)有其道理。其實(shí),李白之父本名已佚,稱客者,言其客居于此也。
本新聞共
2頁,當(dāng)前在第
01頁
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