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泉:書寫智慧人生
□ 楊棟 唐宏
總有一個感覺,就是采寫知名人士找準一個切入點是很困難的。劉天泉給我們的感覺是智慧。正是他的智慧,使他才能游弋于危機四伏的商海之中,猶如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一般,游刃有余,笑傲江湖……
采訪劉天泉,是秋日的一個午后。那天天氣不錯,陽光燦爛。我們與劉天泉相對而坐,聽他娓娓而語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陽光從窗戶一擁而入,融融的,灑滿了客廳。這一切使室內(nèi)的氛圍很是和諧,我們的采訪進行得很順利。
在采訪間隙,窗外,恰巧有鴿子在天空飛翔,打著很美的旋,輕盈,自信。
記者忽然想到,鳥兒的飛翔是來源于一種力量,自身積攢的力量才使他在天空得以翱翔。
劉天泉的力量來源于哪里?
毫無疑問,劉天泉是成功人士。在采訪中,記者還是捕捉到了他取得成功的秘訣。他說:別人可能認為我是成功的,其實,我只是干了一點事情。說句良心話,都是眼下這個大好政策,還有社會各界領(lǐng)導、朋友的支持和幫助,全體員工的合力。他頓了一下,接著說,在我的拼打中,我就一直堅信這點,把它當作法寶。
謙恭的話語。謙虛的人生。良好的心態(tài)。
不可否認,劉天泉的成功,是有這些因素,但最主要還是他本人的努力和奮斗。劉天泉說這些話時,很動情。話雖然簡單,但真誠、樸素,發(fā)自肺腑,有一種融融的親和力。
記者始終有這么一個看法,那就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最終取得成功!劉天泉正是這樣,智慧地做事,智慧地做人,于是他走出了智慧的人生……
不過,暫不表劉天泉的成功,先請你順著我的筆,來看看這幾個感人的故事吧:
2003年8月。王紅,一位與劉天泉素不相識的人。王紅曾是市第九中學的學生,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蘭州石化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可面對高昂的學費,一家人犯了愁。王紅的父親是下崗職工,一時無法湊齊學費,眼看要開學了,王紅面臨著失學的可能。8月份,劉天泉恰在市九中進行行風評議,得知了這一情況,他當場表態(tài),資助王紅同學2000元,第二天,便把錢送到了王紅同學的手里。
2002年。一天,劉天泉接到一封發(fā)自上海的信。信中人自稱是慕灘村人,在上海打工,沒掙到錢,自己還生了重病,無法回家,希望得到救助。劉天泉派員工馬亞強,按地址寄了600元錢,可劉天泉至今不認識這個人。這在永盛公司成為了美談……
還有許多這樣的事,在這里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人所有的品質(zhì)中,最讓人稱道的是擁有愛心,擁有善良。劉天泉成功了,他知道還有些人需要幫助,知道回報社會,于是,他向別人伸出了援助之手……
好了,現(xiàn)在我們再來追蹤一下他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吧……
劉天泉四十出頭。他的人生經(jīng)歷大致是這樣的:讀書——回家務(wù)農(nóng)——開始創(chuàng)業(yè)——步入輝煌。
劉天泉出生在北道區(qū)馬跑泉鎮(zhèn)慕灘村一個農(nóng)民家庭。慕灘村雖然地處城郊,卻人多地少,是一種傳統(tǒng)的耕作觀念,人們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劉天泉高中畢業(yè)后回家務(wù)農(nóng)。種地、鋤草、施肥,他辛勤地勞作著,但單薄的土地,僅僅只能維持口糧而已。這一切,給劉天泉發(fā)揮的空間太小?粗蟀汛蟀训娜兆釉谧约旱氖窒铝魈剩S多次,劉天泉靜靜地思考著,怎么辦?出路在哪里?
或許,是冥冥中的旨意,或者是上蒼的安排,一件在別人看來很不起眼的事,卻改變了劉天泉的命運……
可能是應(yīng)了這句古話:“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吧,劉天泉在步入輝煌之前,經(jīng)歷了長達8年的磨煉。那時,由于家里地少,生活困難,劉天泉在小隴山林業(yè)局找了份臨時活,做裝卸工,這一干就是8年。那是純體力活,每月掙50元錢。那段生活,漢字中的“辛苦”、“繁重”等字眼根本無法表達那份勞累,那種切膚之感劉天泉有深深的體會。劉天泉在今天品咂“梅花香自苦寒來”等諸語時,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他妻子王愛娣心疼地說:“那時的累,在天泉臉上能看出來,可他從不吭一聲,人瘦得厲害……”
也就是這時候,命運的轉(zhuǎn)折點來了。那是1987年的一天,劉天泉騎的車壞在了半路上。要趕路,只好推到修車攤上。師傅叮叮當當鼓弄了一番,不出10分鐘,好了,師傅要了3元錢。3元,那是一個讓劉天泉當時回不過神來的數(shù)字!要知道,那時的他,每個月拼死拼活,也只僅僅拿50元錢呀!而人家只用了10分鐘就掙3元!然而,也正是這3元錢,促使劉天泉思考:別人能做的,我為什么做不到?若干年后,劉天泉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記者說:真得感謝那3元錢!
命運造化人,但準確地說,是智慧的劉天泉抓住了命運之咽喉。當時,對別人來說,可能只會嘟囔一句“倒霉”便揚長而去?深V堑膭⑻烊獏s有了一個念頭:我也要試一試這個工作。
靈光乍瀉!
用這個詞來形容劉天泉當時的心情是最恰當不過了。
當時的他,感覺有一種新的生活在向自己遙遙招手,他因此而覺得有些激動,有些欣喜!他坐下來,與那位老師傅商議,能不能每個星期天給他打打下手,計件付酬。老人看著一臉誠實的劉天泉,爽快地答應(yīng)了。于是,人們看見,在塵土飛揚的馬路邊,有一個憨厚的小伙子,手腳麻利地給別人補胎修車。天道酬勤。一個月下來,僅僅干了4天,劉天泉竟拿到了80元錢。這是沒想到的。于是,劉天泉辭掉了干了8年的臨時工,在麥積區(qū)橋南開了一個自行車修理攤。
這是劉天泉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步,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步。正是這一步的跨出,在若干年后,使天水有了一個很是響當當?shù)拿駹I企業(yè)成功人士。這也詮釋了一個真理:厚積薄發(fā)!當你的力量積攢到一定的程度,當你擁有智慧的時候,當你以一顆愛人之心,來從事你的事業(yè)的時候,那么,你肯定就成功了!
可能有人有疑問,劉天泉天生就會修自行車?其實,這絕非偶然。命運垂青的,總是有準備的人。劉天泉在做裝卸工時,樂于助人。別人有啥困難,他總是熱心相助。那時工友們都騎自行車,壞了之后,劉天泉便幫著搗鼓,一來二去,把自行車的構(gòu)造掌握了個滾瓜爛熟。也正是如此,當1987年那件被別人看作不是機遇的機遇來到他眼前時,他便輕而易舉地抓住了……
如今,劉天泉擁有了幾百萬的資產(chǎn),所以好多人就只看見了成功者頭上的花環(huán),而忽略了他所付出的心血和精力。
創(chuàng)業(yè)需要多大的付出?略有點生意史的人都有深深的體會。這個體會,劉天泉更深!從修理攤開始,劉天泉便不分黑明晝夜地守在攤子上。有了一點積蓄后,又貸了10萬元款,開辦了麥積興盛車行。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劉天泉與妻子王愛娣一心撲在車行里。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終于有一天,人們發(fā)現(xiàn),劉天泉的事業(yè)大了起來。這是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后修成的正果,這是血汗凝成的收獲!于是,在1996年,他注冊188萬元,成立了麥積永盛五交化公司。
一個渭河畔的漢子走出了自己的路,走出了一條充實、堅實的路子,走出了一個智慧的人生!
企業(yè)做大了,劉天泉有自己的一番心得,那就是推行“以人為本,以德興企”的理念。他把這種人文理念貫穿于企業(yè)管理當中。其實,這種理念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一旦扎根,便會迸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他的這種理念就是誠實做人,以德興企。劉天泉有句口頭禪“做人不能無德”。他教導全體員工誠實做人,老實做事,時刻注意提高員工的品德修養(yǎng)和文化素質(zhì)。
工作中,他堅持直接到廠里進貨,絕不要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產(chǎn)品,并且堅持對每件貨當場拆箱檢驗。對于稍有問題的貨,不管廠家讓多大的利都不進。公司采取薄利多銷的方法,送貨上門,堅持保修制度,在保修期內(nèi)隨壞隨修隨換,切切實實讓利百姓。他時常對員工說:“要有這么一種念頭,就是把組裝每一輛車子,都當成是給自己的,一定要高質(zhì)量。你想,如果你把一輛車騎出去,三天兩頭有問題,你心里咋想……”正是這種一心為民的經(jīng)商理念,才使永盛成長為天水市非公有制企業(yè)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