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作家莫言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資料圖)
【中國新聞周刊網(wǎng)10月11日綜合報道 (記者 許輝)】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開獎季節(jié),而這仿佛成了對國人的一種周期性刺激。自1901年諾貝爾獎開始頒發(fā)以來,這項國際權威獎項已走過了100多年。今年,生理醫(yī)學、物理、化學、文學諾貝爾獎已經(jīng)相繼開出,美國、英國、德國、比利時、加拿大等國科學家和作家各有斬獲。據(jù)統(tǒng)計,從1901年到2012年的112年間,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有298人,為世界之冠。英國有84人、德國66人、法國33人得過諾貝爾獎,分列第二到第四位。
到目前為止,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的華人有8位,他們是李政道和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崔琦、朱棣文、錢永健、高錕。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籍作家莫言,這是中國政府承認的首位中國本土諾貝爾獎得主,國人為此歡欣鼓鼓。莫言獲獎部分滿足了國人對諾貝爾獎的夢想,但在自然科學領域,中國科學家迄今仍未能突破。
下一個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會是誰?中國在什么領域最有可能得獎?自然科學領域何時才會有零的突破?
10年后中國人得諾貝爾獎真能成“家常便飯”?
2013年9月29日,南京工業(yè)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黃維在迎接該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開學典禮上做了一個長遠的驚人預測:“十年之后的中國,像諾貝爾獎這樣的國際性重要指標,在中國大地出現(xiàn)應該將會成為常態(tài),而不是個案。在文學獎之后,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方面的獎項將陸續(xù)被中國人斬獲,沒有任何懸念……”
話音未落,北大社會學教授鄭也夫便唱起了反調(diào),在廣州的一場教育論壇上,他指出“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沒有一個在大陸受過中小學教育”,他甚至認為在中國受過12年中小學教育的人,即使進入哈佛耶魯?shù)仁澜缑R膊粫@諾貝爾獎,因為12年的中小學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沒有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只是一個考試機器。
如鄭也夫教授所說,新中國的教育確實沒有培養(yǎng)出一位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的獲得者。8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也僅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曾接受過新中國的基礎教育,他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曾在北京讀過小學,后到香港和美國深造。
和黃維院士一樣樂觀的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現(xiàn)定居北京的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從本世紀初開始,他就開始預言中國人會獲得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領域)。隨著時間推移,他預言的時間從20年縮為10年。
2001年,楊振寧告訴北大學子說,20年內(nèi),祖國大陸肯定能有人獲得諾貝爾獎。2007年,在硅谷清華論壇上,他預言中國可能在20年內(nèi)出現(xiàn)一位諾貝爾獎得主。2010年,楊振寧表示:“在中國本土上產(chǎn)生諾貝爾獎獲得者指日可待,20年內(nèi)一定會出現(xiàn)。這個預計還不太樂觀,應該說10年之內(nèi)就會出現(xiàn)。”
中國為何總是得不到諾貝爾獎青睞
中國可能曾多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中國科學家具有諾貝爾獎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國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頓———吳有訓效應”、30年代趙忠堯的正負電子湮滅早期實驗、40年代錢三強、何澤慧夫婦的鈾核三分裂的發(fā)現(xiàn)以及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島素結(jié)晶。
趙忠堯曾因為中微子的研究,完全可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上敃r在昆明的西南聯(lián)大,交流極其不便。后來,諾獎委員會還為此表示過不安和遺憾。
1965年,中國理論物理學家首先提出“層子模型”(美國稱為“夸克模型”)這一解決基本粒子困難的非常關鍵的理論,當時就得到了國際物理學家的肯定,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了。
從科技史的角度講,新中國沒有得到“諾貝爾獎”是有原因的。
中科院趙忠賢院士認為,建國后中國沒有拿到諾貝爾獎有很多原因。從客觀上講,十年“文革”期間,國際上科技高速發(fā)展,而我們對基礎研究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這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和積累;從主觀方面講,我們原始創(chuàng)新型基礎研究比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創(chuàng)新科技強調(diào)得不夠。
楊振寧教授曾說,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中國大陸到現(xiàn)在還沒有人獲諾貝爾科學獎,這個原因非常簡單:第一是沒有足夠多的經(jīng)費。今天,不論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學研究,設備是非常貴的。中國現(xiàn)在漸漸上來了,可是與先進國家最好的設備相比還差一截。第二個原因是學術要有傳統(tǒng)。中國科學的傳統(tǒng)一時還發(fā)展不上來,他認為這是最主要的。舉例來說,在20年代,索默菲沒有拿到諾貝爾物理獎,但是索默菲實驗室卻有七個學生都拿到該獎,這就是因為索默菲實驗室的學術傳統(tǒng)影響到了下一代。
從獲獎的時間來看,一項重要的科研成果要獲得諾貝爾獎一般需要三四十年的時間,甚至更長,原因是科研成果需要重復檢驗。例如,高錕從1966年提出光纖通信理論到2009年獲獎,至少經(jīng)歷了40年時間。這方面,中國也需要積累。
此外,也有人說儒家文化影響了科技創(chuàng)新,中庸之道不太允許標新立異,雖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但做起來很困難。
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知識分子反復被念“緊箍咒”,政治權力曾經(jīng)長期地成了學術問題的最終裁判,這扭曲了科學標準,科學精神,學術問題常常成為政治問題,政治權力甚至決定了是非標準,少有人敢踏入與雷區(qū)無異的學術“禁區(qū)”。這一切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
華人諾貝爾獎得主錢永健曾直言不諱地說, "我在美國出生、成長,我不太會說中文,我是美國科學家,我不是中國科學家。但血統(tǒng)出身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分,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必出于一個開放的社會,自由的環(huán)境是培育科學家的要件。"
2010年12月,中國正式啟動“青年千人計劃”。此舉旨在為今后10年至20年中國自然科學、科技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供支撐。而隨著大批“海歸”精英進駐高校與科研機構(gòu),許多人也更加期盼中國能收獲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 但不少歸來者卻坦言,中國社會的浮躁和功利給他們帶來困擾。過于功利,很多人無法認真做一些周期較長的研究工作。 科研評價標準關心的是發(fā)表了幾篇論文,而不重視解決了多少個科學問題、帶來了多少項世界領先技術。
高能物理:最有可能問鼎諾貝爾獎
專家認為中國在高能物理領域具備問鼎諾獎的水平。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說,中國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是世界一流的,中國高能研究無論理論還是實驗,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進的。
2013年4月9日上午,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lián)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聯(lián)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魻栃芯恐腥〉弥卮笸黄,他們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魻栃,這是我國科學家從實驗中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現(xiàn)象,也是物理學領域基礎研究的一項重要科學發(fā)現(xiàn)。發(fā)布會上,諾貝爾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發(fā)表講話時表示:“這是從中國的實驗室里頭,第一次做出并發(fā)表出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在凝聚態(tài)物理中,量子霍爾效應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整數(shù)量子霍爾效應和分數(shù)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發(fā)現(xiàn)分別于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賽翁?苏J為這一成果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很大”,但不是單獨獲得,很可能是與拓撲絕緣體領域的其他相關工作一起共同獲得。賽翁?颂岬竭@一成果的作者之一、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稱其為“拓撲絕緣體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張首晟是美籍華人,入選中國國家“千人計劃”,并擔任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有杰出貢獻。
美國利海大學教授黃正民同樣認為中國科學家的成果“絕對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不過,他也提到諾貝爾獎更偏愛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通常發(fā)給首先提出理論的人,不給實驗證明者。他舉例說當年吳建雄證明了楊振寧和李政道以前提出的理論從而促成楊、李的諾貝爾獎,但是吳建雄本人并沒有得獎”。
此外,去年中國科學家領銜完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fā)現(xiàn)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這項世界級成果被美國《科學》雜志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赡芤泊嬖讷@獎希望。
除了自然科學領域,在諾貝爾和平獎方面,目前兩岸分治現(xiàn)狀以及局勢變化也給兩岸領導人問鼎此獎提供了機會。如果兩岸能夠簽署和平條約,那無疑為獲獎加了砝碼。實際上,此前坊間也曾多次傳出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獲得和平獎提名的消息。只要臺灣問題存在,兩岸政治家就有可能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