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蓋寺:珍藏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壁畫
甘谷縣華蓋寺釋迦洞內(nèi)的兩幅取經(jīng)壁畫,是甘肅省東部現(xiàn)存極為重要的兩處取經(jīng)壁畫之一,它同河西地區(qū)所保存的諸多寺窟取經(jīng)圖像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了一條跟隨玄奘法師西行足跡的取經(jīng)圖像流傳線路。
文/圖 記者 劉小雷 周言文

(316國道邊的華蓋寺石窟)
他提著一串鑰匙,將要打開那一扇扇落滿了時光埃塵的大門
7月9日上午,一入甘谷縣城,我們似乎就感受到一種悲憫和慈愛目光的撫摸,好像就是它,讓甘谷的土地豐饒,萬物生長,這種奇異的感覺來自哪里呢?在街上買了新鮮的李子,一種難言的清香甘甜立刻充滿身心。站在街頭無意間一望,就看見了遠處大像山的那尊北魏時期的大佛。拉近相機的鏡頭,看到這尊大佛在方形的佛窟中,面相莊嚴,軀體厚重,靜穆慈祥,兩眼平視,手施拔濟眾生印,足踩蓮臺,作善跏趺坐于束腰須彌座上。這一望,也讓我這幾年在秦州的渭河沿岸探訪佛教石窟藝術的記憶瞬間清晰起來。
在武山縣,先后近距離欣賞過那些構建在丹霞地貌上木梯寺、拉梢寺、水簾洞的勝跡,麥積區(qū)的麥積山也去過多次,那么在他們之間的甘谷,除了大像山,還會有佛窟的遺珠嗎?
早些年天定公路沒有修成之前,去往甘谷都要走316國道,在甘谷境內(nèi),有一段路就是依偎著一列赤紅色的山巒迤邐而行,那些丹崖或者如刀劈斧削,下臨無地;要么凝固了流水的形態(tài),充滿了動感;要么密布蜂窩狀的孔洞,讓人想起吹走嗚咽悠長曲調(diào)的樂器——塤。那時我靜靜地看著窗外,被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吸引,為什么忘記了依附于其上的人文印記?
在甘谷文化局,我們拜訪了甘谷文化局局長,當?shù)貙W者牛勃先生。他介紹說,甘谷的丹霞地貌比起臨近的武山那是不遑多讓。你所說的那列赤紅色的山巒就是有著上古氣息的文化名山——朱圉山。從甘谷的地形圖你就可以發(fā)現(xiàn)甘谷縣位于渭河上游,渭河從當中穿過,將縣域切割成南北兩個區(qū)域。北區(qū)是塬地,黃土山坡,山勢比較平緩,是甘谷重要的農(nóng)業(yè)區(qū)。南區(qū)多山,景觀奇特,連綿不斷的紅沙巖體經(jīng)多年雨水沖刷,風化侵蝕,形成丹霞地貌。
我們出城往西而去,公路早已被兩邊綠蔭匝地的槐樹所環(huán)繞,左車窗近處的山巒早已給我們秀起它身上瑰麗的丹霞,右窗外便是一座座精美的村莊和連成片的菜地。10公里的路程一晃而過,很快我們就來到一個名叫南山坳的地方,采訪車拐向一條沙石路。行駛不到百米,便停了下來。
一面山崖便像一冊書頁映入眼簾。它的巖壁呈赤紅色,異常光滑,在陰影褶皺處便隨意搭建著廟宇似的建筑。飛檐之上,便點染著三四處人工開鑿的山洞,門扉緊閉。洞窟之下有“之”字形的凌空棧道,相互通連。
這不就是袖珍的麥積山嗎?我驚嘆道。牛勃說,在山下原有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主殿屋面上有三行鐵瓦,人稱鐵瓦寺。最早建于元代,可惜的是這座寺院早在20世紀60年代開通316國道時被拆除,現(xiàn)在的建筑是近些年群眾自發(fā)募集修建而成。找來看守華蓋寺一位年已76歲的老人,他提著一串鑰匙,將要打開那一扇扇落滿了時光埃塵的大門。
華蓋山上的洞窟有18個,塑像53尊,壁畫204幅,分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個內(nèi)容。這些作品,表現(xiàn)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融各類藝術、傳說故事、風俗民情于一體,具有較高的審美和考古價值。三眼洞、伏羲洞、無量洞等更是華蓋寺藝術精華之所在。而最為珍貴的是最高處的石窟為三眼洞,互相通聯(lián)距地面66米,窟外修有一門二窗,窟內(nèi)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空間,實為一體,每個空間內(nèi)供奉不同神祇。進入三眼洞首先會看見供奉的千手千眼觀音,居中的是老君洞,最里側的是釋迦洞。釋迦洞高約1.9米,寬約2米,主尊為釋迦牟尼佛,高90厘米,神態(tài)安詳,面相清秀,結跏趺坐,右手施說法印,左手撫膝,左右立阿難、迦葉。欣賞完這些神態(tài)萬方的塑像之后,牛勃忽然提醒:“你們仔細看看,墻上的壁畫表現(xiàn)的是什么內(nèi)容?”

(壁畫中的孫行者)
包含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與白馬的西天取經(jīng)故事可能在元末便已出現(xiàn)并流行
在黝黑的墻壁上繪有壁畫,雖然色彩已經(jīng)有些斑駁,但線描卻仍然清晰。在他的提示下,我們定睛一看,兩壁上各有一幅《西游記》題材的唐僧取經(jīng)壁畫,以馬背上是否馱有經(jīng)書作為參照,西北壁上繪《唐僧取經(jīng)歸來圖》,東南壁上繪《唐僧取經(jīng)圖》。兩幅壁畫長度各約3米,皆繪有完整師徒四人和白馬形象,壁畫四周有約10厘米寬的墨框。
西北壁《取經(jīng)歸來圖》中孫悟空在當前引路,猴臉模樣,無發(fā),頭上戴緊箍,身穿淺褐色直裰兒,外罩紅色短褂,緊口長褲外裹虎皮裙,腳穿紅色靴,左手掐指,右手持金箍棒,頭部扭向后方,似乎因看見所獲經(jīng)書而面露喜色。隊伍中第二位是沙僧,頭圓面方,禿頂髡發(fā),紅唇微張,表情似笑,著交領長袍,腰系黑帶,穿黑色長靴。他肩扛經(jīng)書,右手扶擔,左手持降魔杵!度〗(jīng)歸來圖》中白龍馬將師徒四人分為前后兩組,背上所負的一摞經(jīng)書暗示眾人已從西天取經(jīng)歸來。壁畫中白龍馬并非膘肥體壯,卻精瘦干練,其雙目圓睜,鼻孔細長,牙關緊咬,表情豐富似人。唐僧立于白馬之后,面目清秀,五官精致,頭戴僧帽,身著寬袖長袍,左肩披朱色袈裟,腳穿紅色云頭履,雙手合十,似乎正望向白馬背上的經(jīng)書。豬八戒跟在最后,體形巨大,頭戴扁帽,豬臉、雙眼皮、細長眼、長嘴上噘,長耳下耷,口露獠牙。身著交領長袍,領口處系一塊方巾,側身扭頭回顧后方。《取經(jīng)歸來圖》中唯有唐僧是站立姿勢,其余三人一馬均作前行狀。
東南壁《取經(jīng)圖》的保存情況略遜于《取經(jīng)歸來圖》,壁畫尾部墻體開裂,致使部分壁畫剝落。取經(jīng)隊伍的前進方向與西北壁相反,開路先鋒依舊是孫行者,頭戴緊箍,側身回望,右手持棒,左手攥拳于腰間。唐僧依舊戴僧帽,圓臉大耳,眉清目秀。與《取經(jīng)歸來圖》不同,此幅腳穿黑色薄底鞋。沙僧肩扛降魔杵,轉(zhuǎn)頭望向后方的八戒,伸左手兩指指向前方。白龍馬跟在沙僧身后,頭長方,雙目圓睜前視,低頭前行。白馬身體線條圓潤流暢,馬腿部分不存,馬背空無一物,表明師徒四人在拜佛求經(jīng)途中。豬八戒依舊在取經(jīng)隊伍的最尾處,形象與西北壁壁畫中相仿,肩上扛方頭七齒釘耙,腿部壁畫剝落嚴重。
東南壁壁畫人物位置略顯散亂,實則以各自姿勢與面部表情互相聯(lián)系!度〗(jīng)圖》為眾人向著窟中主尊“走”來,依次是孫悟空、唐僧、沙僧、白馬和豬八戒,以示意前往西天;《取經(jīng)歸來圖》則是人物背對主尊而去,返歸東土,由行者帶領。
牛勃說,現(xiàn)存最早繪有玄奘取經(jīng)題材的壁畫在今甘肅瓜州東千佛洞、榆林窟中,創(chuàng)作于西夏時期。沙和尚與豬八戒的人物形象均不見于瓜州東千佛洞和榆林窟取經(jīng)壁畫中,卻在華蓋寺石窟中繪得栩栩如生。而四人一馬的唐僧取經(jīng)人物組合可能在元代已有,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一件描繪唐僧師徒西行場面的元代瓷枕。瓷枕上繪的唐僧取經(jīng)故事中,走在最前面的是猴行者,手握長棒,雙腿邁開,大步向前。豬八戒肩扛釘耙緊隨其后,后面是策馬揚鞭的唐僧,沙僧在隊伍最后,手中無兵器,正在為唐僧撐舉華蓋。瓷枕上的人物形象生動,特征明顯,但“畫面上的孫悟空尚未束虎皮裙,豬八戒也不是大腹便便,沙和尚手中沒有兵器,只是為唐僧打傘……”這些同明代小說《西游記》多有出入,卻也可窺見取經(jīng)故事里人物角色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完善的痕跡。
在瓷枕上繪制取經(jīng)圖說明唐僧取經(jīng)故事在當時已基本定型并被人們熟識和喜愛,對比華蓋寺取經(jīng)壁畫,二者有相當明顯的區(qū)別:1.壁畫中沒有出現(xiàn)華蓋。瓷枕中沙僧手舉華蓋,《取經(jīng)歸來圖》中沙僧肩挑經(jīng)書、手握兵器,《取經(jīng)圖》中沙僧肩扛兵器。2.人物排列順序。瓷枕中師徒四人的順序為:猴行者、豬八戒、唐僧騎白馬、沙和尚(或從人)。而《取經(jīng)歸來圖》的順序是孫悟空、沙和尚、白馬馱經(jīng)、唐僧、豬八戒!度〗(jīng)圖》的順序是孫悟空、唐僧、沙和尚、白馬、豬八戒。
華蓋寺釋迦洞《取經(jīng)圖》和《取經(jīng)歸來圖》上各繪一組取經(jīng)人物,從相貌特征和手持器物上能輕松地辨識各自身份。從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那件元代取經(jīng)瓷枕,專家分析,包含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與白馬的西天取經(jīng)故事可能在元末便已出現(xiàn)并流行,明初已多見于戲劇、平話等作品中,因此,華蓋寺取經(jīng)壁畫的繪制時間也應不早于元代,而早于吳承恩的《西游記》成書之前。這兩幅取經(jīng)壁畫,是甘肅省東部現(xiàn)存極為重要的兩處取經(jīng)壁畫之一,它與河西地區(qū)所保存的諸多寺窟取經(jīng)圖像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了一條跟隨玄奘法師西行足跡的取經(jīng)圖像流傳線路。

(壁畫中的豬八戒)
楊繼盛的錚錚風骨、赤膽忠心和丹霞的神韻如此契近,他和華蓋寺的遇合,豈不是甘谷的千古盛事
牛勃說華蓋寺開鑿于元泰定年間,唐僧取經(jīng)的珍貴壁畫曾吸引他無數(shù)次登臨,但他更為著迷的卻是在華蓋寺,五百年前曾來過一個訪客,他就是在嘉靖年間和權奸嚴嵩做過殊死斗爭的一代名臣楊繼盛。世稱椒山先生。不論是《明史》,還是《臨洮縣志》,對楊繼盛在狄道的功績都有不乏濃墨的褒贊。楊繼盛在狄道期間曾寫過大量詩文,而“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等,經(jīng)過魯迅、李大釗、瞿秋白等現(xiàn)代名人的傳誦點化,更是耳熟能詳。
1551年,北方俺答汗揮師東侵圍攻北京,明朝京師告急,嚴嵩不但不采取抵抗行動,反而認為“寇飽自揚去”。嘉靖皇帝委派原本貪生怕死、只求保全祿位的咸寧侯仇鸞節(jié)制各路兵馬,企圖依靠他擊退入侵之敵。事實上,仇鸞早在出鎮(zhèn)大同俺答寇邊時,他為求避戰(zhàn),暗通俺答義子脫脫,約定毋犯大同,允許通市,并賂金銀軍器。及至俺答進犯京師時,他根本不想抵抗,于是上疏主張與其通貢,向他們購置馬匹,以為俺答從賣馬中獲取了厚利,自然就不會對明朝入掠,與嚴嵩主張如出一轍。
仇鸞的主張為一部分只求茍且偷安的臣僚們支持,而一味求長生不老、頑固昏庸的嘉靖帝也贊同這種賣國投降的行徑。楊繼盛卻像當年的于謙一樣痛斥這些奸佞之輩,上疏彈劾仇鸞,堅決主張采取抵抗,被貶為狄道(今臨洮)典史。他風塵仆仆一路西行,來到華蓋寺。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椒山先生憤而題詩壁間:“望馳三塞外,身在半天中。回首長安近,如何云霧朦?”
我想到一個問題,比起幾里外的大像山,更遠一些的武山的拉梢寺、木梯寺,華蓋寺似乎要小得多寒愴得多,那些地方為什么不見椒山先生紀游,賦詩題壁呢?牛勃回答說,當時楊繼盛可謂犯官,屬于在規(guī)定的時間、規(guī)定的地點去上任,哪有時間去周邊游山玩水呢?為什么會來華蓋寺?很好解釋,不就是因為它在大道之側嗎?
遠離政治漩渦的楊繼盛,在偏遠小縣任微末之吏,他卻沒有忘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圣賢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理想。
在職期間,他革除吏弊、興修水利、開采煤炭、大辦教育,迅速得到了臨洮人的愛戴。
他在岳麓山超然臺捐建超然書院,使臨洮學風大盛,興學助教蔚然成風。后人為示尊崇,后來易名為椒山書院!昂髞戆炒饠(shù)敗違約入寇,仇鸞奸露伏誅。公元1552年4月,嘉靖帝想起當時楊繼盛之忠言,“一歲四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二月,他抵京赴任。此時在朝中獨攬大權的是奸臣嚴嵩,他對楊繼盛的升遷倒沒有留難,只不過是想讓楊繼盛為自己效命。然而楊繼盛早就對嚴嵩的禍國殃民行徑感到憤怒,剛到京城任職月余,即冒死上《請誅賊臣疏》要“為百姓興利除害,雖叢怨冒罪亦有可不暇顧”,彈劾其“十大罪、五奸”,并要求早加誅戮,以清朝政。當時嘉靖皇帝極度寵信嚴嵩,楊繼盛遭滅頂之災慘死獄中,但他的事跡卻萬古流芳。
我在想,楊繼盛的錚錚風骨、赤膽忠心和丹霞的神韻如此契近,他和華蓋寺的遇合,豈不是甘谷的千古盛事。

(三眼洞石窟的內(nèi)部結構)
甘谷縣也有著佛教石窟近四十里的長廊,它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近年來逐漸被世人所認識
在探訪過華蓋寺返回縣城的路上,我還注意到一個村莊的路牌——馬務寺,難道到村中也會響起古寺鐘磬的清韻嗎?莫非在村莊后面的比華蓋山還要高拔的丹崖上也會有神秘的佛龕嗎?
馬務寺石窟,開鑿在距地面150米的懸崖上。遠觀馬務寺石窟,半壁而掛,似無路可達,然沿巖壁羊腸小路攀援而上,有如登天梯,猶使人對古代工匠的膽魄油然起敬。登臨高處石窟,放眼北望,渭河的優(yōu)美風光盡收眼底。山下有一金仙寺,鐘罄聲聲,與馬務寺的奇、險、絕相映成趣。這些懸崖上的洞窟30個,一字排開,完整的占半數(shù)。洞窟均呈方形平頂。1998年,文物部門普查時發(fā)現(xiàn)除了兩個洞窟有塑像外,其余皆是空窟。
馬務寺石窟下面有一個村莊,叫馬務寺村,究竟村莊是因為馬務寺得名,還是石窟以馬務寺村得名,現(xiàn)在沒有人能說得清楚。馬務寺石窟到底開鑿于什么年代,也不可考。但從馬務寺石窟的窟形上看,和大像山完全一致,而大像山早在北周時就有佛事活動,F(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大佛塑造于唐代,方形石窟也為唐代開鑿或者重修而成,所以可以推測馬務寺石窟的開鑿大致與大像山石窟同期。
牛勃提出了他的觀點,唐宋時期,就在今天的甘谷境內(nèi)設立馬場,收茶買馬,馬務寺的寺名不知是否與此有關,而山上有石窟,山下必建寺,這是武山、甘谷、天水普遍存在的一個建筑現(xiàn)象,如麥積山山下有瑞應寺,大像山下有大主寺,華蓋山下有鐵瓦寺,那么馬務山下怎么就不能有馬務寺呢?按照《伏羌縣志》的記載,明洪武年間這里修建過一個金仙寺,該寺被毀,在近代百姓重修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下面有漢代的陶罐和元明清時期的磚瓦,因此有人認為,現(xiàn)在新修的金瓦寺寺址就是人們苦苦要尋找的馬務寺。
牛勃說,人們所熟知的在涇河川道形成的涇川百里佛教石窟長廊,其實在甘谷縣也有著近四十里的佛教石窟長廊,它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近年來逐漸被世人所認識。在甘谷,以石窟寺為主的人文景觀主要集中在南山上,著名的大像山石窟,另外還有華蓋寺、馬務寺、顯龍洞、狄家崖、雪崖山、朝陽洞等。學術界常說的“甘肅處處有石窟,石窟無處不丹霞”這一論斷自然在甘谷也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責任編輯:頡定武)

(大像山大佛)

(甘谷博物館收藏的兩尊北魏時期佛像)

(甘谷博物館收藏的兩尊北魏時期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