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清水會盟
摘自《文化天水》
唐代吐蕃國自西勃興,與唐王朝敵國對峙,分庭抗禮。時而進犯,時而求婚;時而掠地,時而請和。而唐廷則或征伐防御,亦或綏靖安撫。這種戰(zhàn)和交錯的局面自634年至842年,約略持續(xù)了二百余年。唐蕃兩國之間盡管有多次戰(zhàn)爭,但正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分析,由于“經(jīng)濟文化上的需要,促使兩國的基本關系,不能不是和好的。”其中有一次講和會盟就是德宗建中四年正月,在清水(今甘肅省清水縣)舉行的。(見圖)《舊唐書·土蕃轉(zhuǎn)》記載的這次盟好的全過程:

詔張鎰與尚結(jié)贊盟于清水。將盟,鎰與結(jié)贊約,各以二千人赴壇所,執(zhí)兵者半之,列于壇外二百步;散從者半之,分立壇下。鎰與賓佐齊映、齊抗及會盟官崔漢衡、樊澤、常魯、于頔等七人皆朝服。結(jié)贊與其本國將相論悉頰藏、論臧熱、論利駞、斯官者、論力徐。等亦七人,俱升壇為盟。初約漢以牛、蕃以馬。鎰恥與之盟,將殺其禮,乃謂結(jié)贊曰:“漢非牛不田,蕃非馬不行,今請以羊、豕、犬三物代之!苯Y(jié)贊許諾。塞外天豕,結(jié)贊請出羝羊,鎰出犬及羊,乃于壇北刑之,雜血二器而歃盟。文曰:唐有天下,恢奄禹跡,舟車所至,莫不率俾。以累圣重光,歷年為永,彰王者之丕業(yè),被四海之聲教。與吐蕃贊普,代為婚姻,固結(jié)鄰好,安危同體,甥舅之國,將二百年。其間或因小忿,棄惠為讎,封疆騷然,靡有寧歲;实圹`祚,愍茲黎元,俾釋俘隸,以歸蕃落。蕃國展禮,同茲葉和,行人往復,累布成命。是必詐謀不起,兵車不用矣。彼猶以兩國之要,求之永久,古有結(jié)盟,今請用之。國家務息邊人,外其故地,棄利蹈義,堅盟從約。今國家所守界:涇州西至彈箏峽西口,隴州西至清水縣,鳳州西至同谷縣;暨劍南西山大渡河東,為漢界。蕃國守鎮(zhèn)在蘭、渭、原、會,西至臨洮,東至成州,抵劍南西界磨些諸蠻,大渡水西南為蕃界。其兵馬鎮(zhèn)守之處,州縣見有居人,彼此兩邊見屬漢諸蠻,以今所分見住處,依前為定。其河河以北,從故新泉軍,直北至大磧,直南至賀蘭山駱駝嶺為界,中間悉為閑田。盟文有所不載者,蕃有兵馬處蕃守,漢有兵馬處漢守,并依見守,不能侵越。其先未有兵馬處,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種。今二國將相受辭而會,齋戒將事。告天地山川之神,惟神照臨,無得愆墜,其盟文藏于宗廟,副在有司,二國之成,其永保之。
代表唐蕃會盟的是張鎰和尚結(jié)贊。張鎰,蘇州人,朔方節(jié)度使齊丘之子。德宗即位,拜張鎰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尚結(jié)贊,吐蕃宦族稱為“尚”。結(jié)贊為其名,尚結(jié)贊是吐蕃大相。從會盟盟書看,唐廷以“國家務息邊人,外其故也,棄利蹈義”為理由,承認吐蕃當時所侵占的唐州縣為吐蕃領土,并暫時劃定守界,唐廷“涇州西至彈箏峽,隴州西至清水縣,鳳州西至同谷縣,及劍南大渡河東岸為漢界”吐蕃則占有了原屬唐朝的蘭、渭、原、會諸州。并約定唐蕃各自以兵馬處為守,“不得侵越”實際各自維持現(xiàn)狀。
唐蕃清水會盟,由于唐德宗急于求和,對吐蕃軟弱退讓,采取息事罷兵,安于現(xiàn)狀的策略,而吐蕃大相尚結(jié)贊則看到唐廷內(nèi)亂頻繁,認為時機可乘,懷有野心,對清水會盟實際并無誠意,會盟很快失敗,終釀成后來平?jīng)鰰松喜稓⑻仆⒚斯,盟使渾堿逃遁的劫盟惡果。
(王廷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