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讓公眾深入了解青銅文化,4月6日上午,天水市博物館精心策劃并開展了“銅從何而來”主題社教活動,吸引了多名青少年熱情參與。
活動開始,宣教老師通過生動有趣的科普視頻,帶領大家了解青銅器的熔鑄過程,觀察青銅器從一開始的“吉金”到出土后銹跡斑斑的顏色變化,引發(fā)了孩子們的好奇心,“為什么青銅器在出土后會呈現(xiàn)綠色銹跡?”“古人又是如何從礦石中提煉銅的呢?”帶著這些問題,宣教老師又帶領大家走進天水市博物館“吉金華光”青銅器專題陳列展廳現(xiàn)場參觀教學,通過對文物的仔細觀察,結合學習到的氧化還原化學反應,孩子們對青銅器外表為何呈現(xiàn)青綠色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也了解了青銅器的起源、發(fā)展,以及在古代祭祀、禮儀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互動環(huán)節(jié),大家踴躍提問,宣教老師耐心解答,并設置了兩個實驗。一是青少年們動手體驗石器的磨制,感受磨制技術的不易;二是老師現(xiàn)場演示了“鐵片置換硫酸銅溶液”實驗,當鐵片浸入硫酸銅藍色溶液后,表面逐漸析出紅棕色銅晶體,這一奇妙現(xiàn)象令大家驚嘆不已。宣教老師也借此化學實驗為大家科普了金屬活動性順序和置換反應原理,從而延伸出古人是如何從礦石中提煉銅、制作青銅合金的。

通過兩個實驗的對比學習,孩子們認識到,相較于石器磨制的不易,青銅器的熔鑄技術則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它的硬度與韌性使其廣泛應用于工具、武器和禮器制作,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里程碑。

此次“銅從何而來”主題社教活動,讓青少年在觀察、思考和動手實踐中深化認知,既普及了化學知識,又激活了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生命力。天水市博物館會充分發(fā)揮社會教育功能,持續(xù)創(chuàng)新社會教育形式,讓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智慧浸潤更多公眾的心靈,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轉載:康翠霞) |